8月10日,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綠野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再生水稻示范片再生水稻頭茬開鐮收割。
安徽省含山縣今年種植1.5萬畝再生水稻,農業農村局組織測產小組到銅閘鎮再生稻示范片進行實收測產。下一步,含山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將加強田間技術服務指導,確保二茬再獲豐收。
知識鏈接:何為再生稻
“再生稻”,就是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在操作上,只割稻株的上三分之二部分,保留下面三分之一植株和根系,并施肥培育,讓其短時間內再長出一季稻子。
再生稻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晉代郭義恭的《廣志》中,就有稻“獲訖,其根復生,九月熟”的記載。在民間,它也有“抱孫谷”或“秧孫谷”的俗稱。
再生稻的適宜種植區域多為光溫資源“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區,人們可利用一季早中稻收割后培育再生稻,充分利用當地溫光資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單位面積總產量。
根據統計,在中國南方稻區的1.6億畝單季稻田中,約有5000萬畝適宜種再生稻。目前福建、四川、重慶、江西、安徽等省份是其主要主產區。
記者 蘇自山 通訊員 李德兵
綜合農民日報
[編輯:
劉玉倩 審核:王小明 審簽:秦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