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馬鞍山市發掘自身優勢,搶抓國家戰略機遇,在加快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以一馬當先的奮進姿態,全力爭做“三高地、兩先鋒”——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馬鞍山行動”

2012年,馬鞍山市GDP為1210.54億元,2021年增至2439.33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由2011年的11.8%提高到2021年的35.9%;空氣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值濃度從2011年的9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60.9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33.9%,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限值……
十年來,因鋼而興的老工業基地馬鞍山市,踐行新發展理念,賦予城市新內涵,探索在工業沃土上打造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的長三角“白菜心”,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聚焦“智造”升級,集群發展“結構優”
——爭做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地
在馬鋼智園煉鐵集控中心,通過一塊塊巨型屏幕上實時滾動的數據和監控畫面,現場生產情況一目了然,生產指令也從集控中心精準下達到各個生產作業區,實現了 “遠程”“在線”煉鐵。
“通過數據更能精準地了解生產情況,提高了生產效率。 ”緊盯屏幕的現場工作人員何斌說。
馬鋼智園煉鐵集控中心建成于2020年,顛覆了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制造業的傳統印象。
十年來,馬鞍山市聚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政策倒逼“存量”轉型,招大引強做優增量。全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擊“地條鋼”、關?!靶¤T造”,淘汰落后產能;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動能轉換。
2018年,馬鞍山市提出“智造名城”的發展目標。幾年來,該市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制定技改政策,推行智能制造標桿示范認定,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市級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生產線165個,一批典型數字應用場景獲評國家級試點示范。
“有了‘畝均英雄貸’的支持,園區‘騰籠換鳥’的步伐將大大加快! ”今年全省首筆“畝均英雄貸”在馬鞍山市博望區成功發放,負責寧博一體化高新區產業園建設的馬鞍山博新高科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印輝干勁更足了。
提“智”亦提“質”。 2018年底,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至今已相繼出臺三版《馬鞍山市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實施辦法》。去年以來,該市又率先開展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和鑄造產能綜合評價,發揮政策牽引倒逼作用,扶優汰劣,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據統計,馬鞍山市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由2018年的12.59萬元提升至2021年的17.39萬元,增長了38.1%。
十年來,馬鞍山市厚植制造業優勢,打造“1+3+N”產業集群,即以鋼鐵產業為主導的先進結構材料國家級產業集群,以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綠色食品為標志的3個省級重大新興產業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為特色的若干個市級新興產業集群。
“十三五”期間,馬鞍山市戰新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21.2%、21.7%,三產結構由2015年的5.7∶52.5∶41.8調整為去年的4.3:49.4:46.3。鋼城產業發展格局由“一鋼獨大”變為多元發展。

聚焦跨界融合,開放發展“添動能”
——爭做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地
從馬鞍山到長三角東南西北邊界的直線距離來看,該市基本處于長三角地理幾何中心。十年來,作為安徽的東大門,對接蘇浙滬的“橋頭堡”,馬鞍山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積極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成為長三角城市群成員。
8月1日,在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江心洲引橋施工現場,巢馬城際鐵路全線首榀近千噸“超大箱梁”架設成功,標志著巢馬城際鐵路工程建設進入架梁施工階段。巢馬城際鐵路既是馬鞍山市與省會合肥的直接聯通線,也是安徽通往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高鐵新通道,預計2026年建成通車。
一體化發展,交通先行。 2013年12月31日,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通車;2015年,寧安高鐵正式開通,拉近了馬鞍山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距離;2019年底,巢馬城際鐵路開工建設;2020年底,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重點工程正式開工,南京市與馬鞍山市的軌道交通合作按下“快進鍵”。隨著時間軸的延伸,馬鞍山逐步成為長三角立體交通網上重要的樞紐城市。
近年來,馬鞍山將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作為主攻方向,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協同協作、生態聯防聯治、跨省政務服務通辦等方面,全市域、全領域與滬蘇浙同頻共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速增效。
“聚焦重點區域,堅持毗鄰地區率先突破,帶動全域一體化發展。 ”馬鞍山市發改委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黃嵬說。截至去年,寧馬所有毗鄰片區實現跨界一體化發展全覆蓋。
聚焦重點領域,推進區位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馬鞍山市密切關注滬蘇浙及合肥產業動態,積極參與產業鏈、創新鏈分工。該市服務寶武馬鋼“1+8”產業基地、吉利新建商用車整車基地建設,啟動“青吳嘉馬”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工作,建立馬鞍山青浦工業園利益分享機制。今年初,該市對標南京,印發實施《馬鞍山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3.0版)》。
目前,馬鞍山市每年招引的億元以上項目中,近六成來自滬蘇浙地區。

聚焦環保提升,城市底色“綠意濃”
——爭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地
漫步馬鞍山長江東岸,一江碧水、綠染岸線的美景引人入勝。幾年前,這里還是非法碼頭、漁船聚集之處。岸線“蝶變”的背后是工業城市馬鞍山的“綠色轉型”故事。
十年來,馬鞍山聚焦環保高水準,采取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循環經濟、水系治理等措施,淘汰小礦點、關閉小鋼爐,促進產業綠色轉型。
2018年4月,馬鋼最后一座500立方米高爐永久關停,至此,馬鋼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全部“退役”,共淘汰落后產能400余萬噸。
2018年7月,馬鞍山市提出“生態福地”的城市發展目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更加明確堅定。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決落實“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方案,全面推進長江(馬鞍山段)生態環境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該市以薛家洼區域為突破口,推進長江岸線綜合治理,總計拆除非法碼頭158家;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里、灘地1000多畝;整治散亂污企業756家;率先完成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禁漁和漁民退捕轉產。
“濕地公園品秋光、鮮花簇擁樹飄香。當年粉灰新妝換,翠綠百媚藍天揚……”薛家洼附近是原十七冶水泥廠舊址,在該廠退休的徐嘉琳重游薛家洼,看到如今天藍似洗、江水如澄,不由地作詩一首,歌頌長江東岸環境問題綜合整治這一“大手筆”。
十年里,馬鞍山全市上下整改的環境問題數以萬計,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長江馬鞍山段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優良率達100%。 2021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有監測以來歷史最好水平;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去年,馬鞍山市啟動礦上集聚區向山地區的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未來,向山地區將被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區。

聚焦民生實事,美好生活“百姓富”
——爭當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先鋒
“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我已初步掌握了當涂大肉面的制作技術,等技藝成熟了就開家面館。 ”近日,在大肉面制作技術培訓班學習一段時間后,當涂縣姑孰鎮的王有華信心滿滿地說。
今年5月,得知馬鞍山市實施暖民心行動,當涂縣也要舉辦大肉面技能培訓班后,王有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順利進入培訓班學習。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十年來,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謀幸福,提升群眾獲得感,馬鞍山市的腳步從未停歇。今年4月,一份聚焦養老、就業、托育、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全新民生“清單”在馬鞍山市出爐,該市正式啟動實施2022年度省市民生實事。
十年來,馬鞍山市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共同富裕。據統計,該市以全省3.1%的土地面積和3.3%的人口,創造了全省近6%的生產總值,人均收入一直居全省前列。
實現共同富裕,重點在農村。近年來,馬鞍山市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策馬揚鞭”。該市3.0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群眾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886元增至2021年的15700元。該市鼓勵各縣區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圍繞“就業帶動、產業聯動、資源撬動、幫扶拉動”,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 2012年,馬鞍山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8元,2021年,該數字增長至28331元,同比增長11.5%,總量和增幅均列全省第一,城鄉收入比縮小到1.99。
今年5月,全省印發了“暖民心行動方案”后,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部署落實工作,實施十項暖民心行動,聚焦群眾最關切的民生問題,集中發力,把小事辦實,實事辦好。
日前,馬鞍山市提出“十四五”時期實現“總量爭進位、人均雙第一”的總目標,同時提出在基礎條件較好的當涂縣探索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區。

聚焦黨的建設,凝聚磅礴“戰斗力”
——爭當全面從嚴治黨的先鋒
日前,馬鞍山市第五屆“最美微黨課”評選活動舉行,活動通過讓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帶動身邊人,為大家奉上了一場豐富的“精神大餐”,也讓黨員干部接受了思想洗禮,堅定了理想信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鞍山市堅定穩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續凈化政治生態,引領、保障經濟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同步優化。該市統籌推進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人才和公務員隊伍建設,推動全市黨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該市通過培訓、輪訓等形式,強化理論武裝,利用“一校一院一講堂一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推動黨員干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十年來,馬鞍山市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精心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創新開展“三走進”專項行動和“四重四亮”等活動,著力解決了一批實際問題;通過不斷深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鞏固提升主題教育成果。
探索基層治理實踐。該市通過建強支部“單元格”、激活黨員“紅細胞”、織密組織“覆蓋網”等措施,持續擴大黨組織在各行業、各領域、各層級的有效覆蓋。同時加強鄉村干部隊伍能力建設,推深做實街道體制改革,健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長效機制,統籌抓好機關、國企、學校、非公等領域基層黨建。
培育勇擔重任的干部隊伍。利用黨校主陣地,以及馬鞍山企業家學院、產業學院、新時代大講堂以及市黨群(人才)服務中心等平臺優勢,提升干部隊伍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和專業水平,并選派干部到長三角城市學習鍛煉。如今,已有近百名干部到南京、嘉興、上海市長寧區、合肥等地鍛煉。
優化政治生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馬鞍山市持續強化警示教育,結合巡視反饋問題整改等重大任務,著力凈化優化政治生態,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聚焦政治監督,該市細化153項監督清單,對“大棚房”、違建別墅、違法占用耕地等問題加強監督執紀執法,做到“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監督就跟進到哪里”。
如今,從新起點起航的馬鞍山,錨定新定位,忠誠盡職、奮勇爭先,全力爭做“三高地、兩先鋒”,奮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記者 賈克帥)
“回爐”再造鋼城涅槃
十年來,在鋼花四濺的火紅年代興起的“鋼鐵之城”馬鞍山,奮力轉型,再創輝煌,如鳳凰浴火,涅槃重生。
因鋼立市的資源型城市,經歷了“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發展歷程。先天的“鋼鐵基因”,后天的成長“習得”,賦予了這座年輕的城市堅實的工業基礎,也為其留下了深刻的工業烙印。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鋼城”馬鞍山不滿足于過去的功績,不迷戀于曾經的輝煌,以敢于擔當的精神,銳意創新的勇氣,開放包容的胸懷,壯士斷腕的決心,爭做高地、勇當先鋒的勁頭,“回爐再造”,千錘百煉,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轉型發展道路。
十年來,馬鞍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臺階。如今,馬鞍山的煙囪少了,空氣好了;礦坑少了,景點多了;漁民上岸,江景美了;“小鑄造”少了,新興產業多了……
“街道干凈、依山傍水、藍天白云,與印象中的工業城市不一樣! ”許多來到馬鞍山的人都會為這座城市的“新姿態”而感慨。
十年磨礪、“鋼城”重生。新征程上,馬鞍山將繼續奮勇爭先,打造長三角的“白菜心”。(記者 賈克帥)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