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馬鞍山市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上當先鋒、做高地,加快動能轉換、產業升級,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打造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的長三角“白菜心”上交出了精彩答卷。
長江東岸,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江風吹拂,綠意盎然。蔡來保和同事們正開展新一天的護漁工作。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被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和大量漁船占據,是一處“濱江不見江”的生態“傷疤”。

以前砂場多,小碼頭又多,現在改得綠山清水了,游客又多了,水也清了,魚也多了,又望見江豚了。
十年來,馬鞍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長江馬鞍山段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優良率達100%,創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向山地區綜合整治入選全國首批EOD試點項目。2021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有監測以來歷史最好水平;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全市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我們)把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主線,深入推進環境問題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堅,提標準、補短板、上工程、搶進度、強監管,成效明顯。
如今的馬鞍山,水清岸綠,江豚嬉戲,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榮獲安徽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創建示范市。繪就生態底色,做優產業集群。這十年,馬鞍山也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中國寶武馬鋼集團特鋼公司棒材分廠控制室,有著二十多年工齡的金輝正緊盯屏幕,輕點按鈕,精準操控生產線。而這,在十年前還難以想象。

(以前)我們站在加熱爐的邊上,衣服都要濕好幾套,現在生產線都是自動化操作了,幾百個工序分幾個板塊,只要在操作室操作,就能實現一鍵式軋鋼。
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這十年,馬鞍山市一方面深挖老工業基地制造業基礎好的優勢,優化調整戰略布局。一方面架起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快車道”。在馬鞍山市含山縣,來自江蘇的三基輕合金成型科技有限公司,不僅投資6.5億元建設一個年產3萬噸輕量化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基地,還先后為當地引進了三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

這10年來,馬鞍山融入長三角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們正是看中了馬鞍山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地加大投資,項目全部達產預計年產值達到12億元。
近年來,馬鞍山市圍繞長三角城市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合作,培育壯大本地半導體、5G通信、綠色食品、新能源等產業集群。每年招引的億元以上項目中,近六成來自滬蘇浙地區。
這十年,馬鞍山市率先在全省推行“畝均論英雄”改革,讓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為先進產能騰挪空間;率先開展智能制造標桿示范企業認定,建立智能制造“項目庫”和“智庫”;率先開展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和鑄造產能綜合評價,通過發揮政策牽引倒逼作用,不斷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目前,馬鞍山已形成“2個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1個省重大新興產業工程—4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滾動梯次格局。

通過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市GDP年均增速9%左右,總量實現翻一番,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幅超25%。
翻開十年成績單,馬鞍山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十足: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210.5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439.3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1.3萬元,位居全省第3位。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1838元,增長到2021年的28331元,同比增長11.5%,總量和增幅均列全省第一,城鄉收入比縮小到1.99。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鞍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高質量發展交出優異答卷,按照省委爭做“三高地、兩先鋒”的期望,深入實施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來源:安徽新聞聯播